东城风景,东城区有哪些比较有名的公园?
东城区公园有:中山公园、劳动人民文化宫、东单公园、菖蒲河公园、地坛公园、青年湖公园、柳荫公园和南馆公园。 中山公园原名社稷坛,位于天安门广场西北侧,与天安门东北侧的太庙(今劳动人民文化宫)相对,是明清皇帝祭祀土神和谷神之处。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,于1928年改名为中山公园。 园内苍松翠柏,古林参天,林荫幽深,颇有一片山林之势。园中有一小湖,湖上相连的双亭,即为有名的中正亭,朱檐画栋玲珑可爱。湖畔并有小船出租,可供游客徜徉湖上。 园内的炮台山上有一望月亭,这是台中市旧城的北门城楼的遗迹,建于1889年(清光绪十五年)。日本占领时为修路尽拆城门,为保护古迹,人们将仅留的北门城楼移建于此地。门楼四柱顶立,古朴庄重,翘首飞檐,十分壮观。门楼上方正中悬有“曲奏迎神”巨匾,为台湾知且黄承乙所题。炮台山还有各种亭子和抗日英雄纪念碑。面积:22余公顷 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劳动人民文化宫原为太庙,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(1420年),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祖的宗庙。依据古代王都"左祖右社"的规划,与故宫、社稷坛同时建造,是紫禁城重要的组成部分。 劳动人民文化宫占地14万平方米。为了突出祭祖的主旨,周围以三道红墙及层层松柏,衬托起金碧辉煌,错落有序的建筑,营造出一种神秘肃穆的气氛。建筑采用中轴对称式布局,琉璃门、汉白玉石拱桥、戟门、三大殿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,井亭、神厨、神库、配殿依次排列于两侧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东单公园位于东城区大华路4号,面积4.75万平方米,北部是用挖防空洞积土而成的一座土山,山上树木茂密,建有一座六角重檐琉璃瓦亭。南部建有水池、水榭和儿童游戏场,东部有假山、 广场,西部有游廊、山洞。 东单公园始建于1955年,面积4.75万平方米。园内植树8000多株,栽花,铺草,环境清新,绿树成荫,鸟语花香。这里原为元大都南郊,明初城墙南移,围入城内。1901年签定《辛丑条约》后,划入使馆区,成为外国驻军的练兵场。1948年还曾在此建立临时飞机场。公园地处繁华闹市,对周围环境的美化起了很大作用。今天这里已成为公众休息游乐的好去处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北京菖蒲河公园位于天安门东侧,开放于2002年9月。菖蒲河系明清皇城中外金水河的东段(清代称长安左门以东的一段外金水河为菖蒲河),是皇城水系组成部分。河由西苑中海太液池南端流出,折向东南,经过天安门前,再沿皇城南墙北侧向东汇入御河,全长510米。菖蒲河既是西苑三海的出水道,也是紫禁城筒子河向南穿过太庙的出水道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地坛公园位于北京市安定门外大街东侧,与雍和宫隔河相望,具有悠久的历史。是一座环境幽雅、庄严肃穆的皇家坛庙园林。 地坛又称方泽坛,也称拜台,建于明代嘉靖九年,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地的场所,这样宏伟宽敞的祭地坛,在国内外都是首屈一指的。西门牌楼高大雄伟壮观,是根据清代乾隆时所建式样重新修建的,建设规模居北京市牌楼之最,绿色的琉璃瓦面,绘以单凤图,双凤图和牡丹图案,正面中心有地坛二字,背面核心有广厚街字样,是地坛公园的主要景点之一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青年湖公园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路西,那里原来是个大水坑,1958年开挖成湖,1960年堆山修路,建亭造桥,才逐渐形成一处占地169800平方米,水面积63800平方米,树木1.6万株的现代公园。园内既有植物群落的自然美景,又有花卉雕配植物造型的园林艺术,展现了青年湖自己的园艺风格。是北京市首批“黄土不露天”的达标公园。 公园游览区有烁园、报春屿、荷塘、胜蓝轩、宜园等不同特色的景区,游艺设施新颖多样,有赛车、碰碰车、海盗船、空战机等,还有免费的儿童游乐场、门球场、健身器材,丰富多彩的水上娱乐活动为公园夏日增添了无限情趣,湖面游船、垂钓令人悠闲自得、乐趣无穷,夜幕下的彩灯、音响环绕的露天舞场,为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消除疲劳,欢乐洒脱。 青年湖公园以具有时代园林特色的崭新形象迎接着八方的游客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柳荫公园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外黄寺大街8号,它占地17.47公顷,其中水面积6.25公顷。 公园依照不同的植物配植,自然地分为春景园、夏景园、秋景园、冬景园和留春岛五个景区。特别是公园西侧的“又一村”景区,该景区以“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”为意境,把大自然山脚下的村庄浓缩于咫尺园林之中,突出了乡野气息,体现了山村野趣、田园风光的建园构思。 园内竹篱草亭荷塘柳榭、春华秋实,宛如桃源。临水远眺,素瓦白墙的农舍田园掩映在绿树丛中,每到夕阳之际,满园芦苇稻香一片金黄,游船点点笙歌阵阵,自然情趣,如在乡间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南馆公园位于东直门内,北与俄罗斯大使馆相对,西与著名的通教寺毗邻,东与北中街相连,南是西洋管胡同。全园面积2.62公顷,始建于1956年,1992年10月1日正式开放,是一座环境优美、景色怡人的现代园林。明代这里是一座铜厂。1956年市规划局批准此地为绿化用地,根据当地居民的俗称命名为南馆公园。南馆公园的总体布局以自然式为主,多采用植物造景的手法。有玉簪园景区、紫藤架景区、六角亭景区等多个精致典雅的园林景观。并迎合游人需要开辟了儿童游乐场、露天舞场、成人健身区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项目,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游人休息、娱乐、健身、游览的需求。南馆公园将为您提供优美的环境,一流的服务,全方位的设施活动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东城区公园还有: 东单足球公园 地址:东城区崇文门内大街108号东单体育馆前 皇城墙遗址公园 地址:东城区天安门东西两侧
东莞市技师学院东城校区好不好?
回答了:
东莞市技师学院东城校区位于东莞市莞龙大道侧,交通便利,园林式风景建筑,风格独特,环境幽雅美丽,教育条件优越。
学院教学生活设施一应俱全,超前的教学实训楼群,公寓式师生宿舍,健全的体育运动设施。教学、生活,行政办公.完全网络化,学生公寓网络全覆盖,公共区域无线WIFI全覆盖,对外国际互联网、政府OA办公网全程接入,实现学生宿舍、校园安保无盲区监控。学院全部实现智能化、网络化、信息化管理,进一步拓展高技能人才培养渠道。
学院优美的校园环境,有“东莞最美校园”称誉,教学设施先进、完备。师资力量雄厚,是莘莘学子求学、生活的理想学府。
北京东城区有哪些文物古迹?
天安门
在北京市区中心。原为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。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(1417年),原名承天门,清顺治八年(1651年)改建后称天安门。在2000余平方米雕刻精美的汉白玉须弥基座上,是高10余米的红色墩台,正中悬挂毛泽东巨幅画像。墩台上是金碧辉煌的天安门城楼。城楼下是金水河,上有5座雕琢精美的汉白玉金水桥。城楼前两对雄健的石狮和挺秀的华表巧妙地相配合。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,是我国国徽的组成部分。
人民英雄纪念碑
在天安门广场中心。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建碑,毛泽东为纪念碑奠基。于1952年8月正式动工兴建,1958 年4月落成。碑通高37.94米,碑座分两层,环绕汉白玉栏杆,四面均有台阶。下层大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8块巨大的汉白玉浮雕,分别以虎门禁烟、金田起义、“五四”运动、“五卅”运动、南昌起义、抗日游击战、胜利渡江为主题。在胜利渡长江的浮雕两侧,另有两幅以支援前线、欢迎解放军为题的装饰性浮雕。浮雕高2米,总长40.68米,雕刻有170多个人物,概括而生动地表现出我国近百年来人民革命的伟大史实。碑心正面(北面)镌刻毛泽东题“人民英雄永垂不朽”八个鎏金大字;背面是周恩来题写的碑文。整座纪念碑用1.7万多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,庄严肃穆。
毛主席纪念堂
在天安门广场南端。1976年11月动工,1977年8月建成。纪念堂大门正上方镶嵌有“毛主席纪念堂”汉白玉金字匾。枣红色花岗石砌成的高大基座上,屹立有44根花岗石廊柱,高高擎起金色琉璃重檐屋顶。纪念堂由北大厅、瞻仰厅、南大厅组成。大厅中央是3米多高用汉白玉雕成的毛泽东坐像。瞻仰厅是纪念堂的核心部分,大厅正面白色大理石墙壁上镶嵌有金光灿灿的大字“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永垂不朽”,大厅中央烂漫的山花丛中安放有水晶棺,毛泽东的遗体上覆盖有中国共产党党旗。南大厅里的汉白玉墙上,镌刻有毛泽东词《满江红·和郭沫若同志》的金字手迹。
前门
在天安门广场南侧。明清两代北京内城的正门。由城楼和箭楼组成。城楼建于明永乐十九年(1421年)清乾隆四十五年(1780年)和道光二十九年(1849年)箭楼两度毁于火,随即修复。光绪二十六年(1900年),城楼和箭楼先后被火焚,后按原状重修。1949年2月3日,北平和平解放,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此举行入城式。
故宫
在北京市中心。旧称紫禁城。明清两代的皇宫,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。明永乐四年(1406年)始建,永乐十八年基本建成。24位皇帝先后居此。虽经明清两代多次重修和扩建,仍保持原来布局。占地72万多平方米。周围宫墙长约3公里,四角矗立风格别致的角楼,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环绕,形成一个壁垒森严的城堡。
故宫宫殿的建筑布局有外朝、内廷之分。外朝以太和、中和、保和三大殿为中心,文华、武英两殿为两翼,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召见群臣、行使权力的主要场所;内廷有乾清宫、交泰殿、坤宁宫及东西六宫等,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与后妃、皇子们居住、游玩和祭神的地方。故宫南面为南北狭长的前庭,有天安门和端门,形成宫门前面一长列建筑的前奏。正门即午门,北门为神武门,东为东华门,西为西华门。午门后为一方形广场。三大殿是外朝的主体建筑,为故宫中最壮观的建筑群。内廷与外朝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。
午门
故宫的正门。明永乐十八年(1420年)建,清顺治四年(1647年)重修。通高37.95米,下为高大的砖石墩台,台正面以垛墙围绕,后面宇墙。墩台正中有3门,正面呈长方形,后为券形,墩台上建楼5座,俗称五凤楼,围以汉白玉精美栏杆。主楼面阔9间,重檐庑殿顶,其余4楼为重檐攒尖顶,金黄色琉璃瓦与绚丽的彩画交相辉映,气势巍峨,宏伟壮丽。午门中楼左右有钟鼓亭,每逢皇帝在太和殿主持大典时,钟鼓齐鸣,以示威严。清代每年颁发历书仪式也在此举行。
太和殿
在故宫的中心部位。俗称金銮殿,故宫三大殿之一。明永乐十八年(1420年)建。现存建筑为康熙三十四年(1695年)重建,建在高约2米的汉白玉台基上。台基四周围绕石栏,有云龙云凤望柱1488根,前后各有3座石阶,中间石阶以巨大的石料雕刻有蟠龙,衬托以海浪和流云的“御路”。殿面阔11间,进深 5间,重檐庑殿顶,高35.05米,宽约63米,面积2377平方米。殿内有沥粉金漆木柱和精致的蟠龙藻井,富丽堂皇。明清两代封建统治者的重大典礼等活动都在此举行。殿中的金漆雕龙宝座是封建皇权的象征。太和殿红墙黄瓦,是故宫最壮观的建筑,也是全国最大的木构殿宇。
太和殿前的神龟
中和殿
在故宫太和殿后。故宫三大殿之一。明永乐十八年(1420年)建,初名华盖殿,嘉靖时改名中极殿,清顺治二年(1645年)始称今名。平面呈方形,黄琉璃瓦四角攒尖顶,正中有鎏金宝顶。皇帝有事去太和殿先在此小憩,接受内阁、礼部及侍卫执事人员的朝拜。每逢加皇太后徽号和各大礼前一天,皇帝也在此阅览奏章和祝辞。
保和殿
在故宫中和殿后。故宫三大殿之一。明永乐十八年(1420年)建,初名谨身殿,嘉靖时(1522-1566)改名建极殿,清顺治时(1644-1661)始称今名。乾隆时(1736-1795)重修。平面长方形,黄琉璃筒瓦重檐歇山顶。清时每年除夕和元宵节,皇帝在此宴请王公贵族和京中的文武大臣。乾隆后期(18世纪末)成为殿试的场所。
乾清宫
在故宫内廷最前面。明永乐十八年(1420年)建,清嘉庆三年(1798年)重修。高20米,重檐庑殿顶,清康熙前为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之处。清雍正以后皇帝移居养心殿,但仍在此批阅奏报,选派官吏和召见臣下。
养心殿
在故宫乾清宫墙外西南。建于明代。清雍正时(1723-1735)重修,改为皇帝居住和进行日常政务活动的地方。正间为皇帝召见官员之所,西间为皇帝阅览奏折和与大臣共商军政大计之处。东间在同治、光绪年间为慈禧垂帘听政的地方。殿后为皇帝寝宫。
交泰殿
在故宫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。建于明代。清嘉庆三年(1798年)重建。平面呈方形,黄琉璃筒瓦四角攒尖顶。清代封皇后,授皇后册、宝的仪式和皇后诞辰礼都在此举行。
坤宁宫
在故宫内廷最后面。明永乐十八年(1420年)建,清顺治十二年(1655年)重建。明时为皇后住所。清代改为祭神场所。东暖阁为皇帝大婚的洞房,康熙、同治、光绪三帝,均在此举行婚礼。
储秀宫
在故宫西六宫内。与翊坤宫、体和殿组成一个院落。明清两代是后妃居住之处。光绪十年(1884年)慈禧住此。她50岁生日时,仅重修储秀、翊坤两宫和赏赐臣仆就耗费白银125万两。
御花园
在故宫坤宁宫北。原名宫后苑。正中有坤宁门和园内相通,东南、西南两隅设门,分称琼苑东门、琼宛西门,可通东西六宫。北有顺贞门(原名坤宁门),是宫墙北并列的3座琉璃门,门外为神武门。占地约1.17万平方米。园内有20多座大小建物,结构精巧多样,间有山石树木、花池盆景和五色石子甬道,是一处以建筑物为主体的宫廷式花园。以布局紧凑、古雅富丽取胜。殿后左方为太湖石叠砌的假山,名堆秀山,上筑御景亭,每年重阳节帝后在此登高。殿后右方为延晖阁,与御景亭遥相对峙。其余凝香亭、万春亭、绛雪轩、千秋亭等分布有致,增添庭园景色。
乾隆花园
在故宫外东路宁寿宫西侧。建于清乾隆后期,是乾隆帝兴建太上皇宫宁寿宫时在近旁营建的花园,供他养老休憩。园占地5920平方米。园分5个部分,著名的建筑有古华轩、遂初堂、萃赏楼、竹香馆等。分布错综有致,间以逶迤的山石和曲折回转的游廊,使建筑物与花木山石交互融合,意境谐适,是故宫中著名的园林。
花园内的玉雕
珍妃井
在故宫的外东路。清光绪二十四年(1898年)戊戌变法失败后,慈禧对支持变法的光绪帝及其爱妃珍妃怀恨在心。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,慈禧携光绪逃离京城时,令太监将珍妃推入井内溺死,因称“珍妃井”。
神武门
故宫的北门。原称玄武门。明永乐十八年(1420年)建,清康熙时重修。门楼建在高10余米的城墙上,面阔5间,重檐庑殿顶。上层檐下有华带匾,书满汉文“神武门”,楼下有石护栏围绕。城墙有三券门,中门可启闭,北向券门上部有“故宫博物院”石匾。
太庙
在东城区天安门东侧。面积13.96万平方米,平面成南北向长方形,正门在南,四周有围墙三重。主要建筑为三进大殿及配殿,前面有琉璃砖门及戟门各一座,两门之间有7座石桥。明清两代为皇家祖庙。殿宇为黄琉璃瓦顶,建筑雄伟壮丽。前殿面阔11间,进深4间,重檐庑殿顶,周围有三重汉白玉须弥座式台基,四周围石护栏。是北京最完整的明代建筑群之一。太庙以古柏著名,树龄多达数百年。1950年5月1日改名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。
北京大学红楼
在东城区沙滩五四大街。1953年前为北京大学校舍之一。建于1916年,1918年8月完工。楼呈工字形,通体用红砖砌筑,故名。1918年初李大钊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,北大成为北方革命活动中心。“五四”运动中,红楼和它北面的民主广场是爱国活动的主要场所。1918年毛泽东首次来北京时曾在北大图书馆任助理员。在一楼东南隅有两间向西的屋子,为李大钊办公的地方,毛泽东也曾在此工作。许多名教授如鲁迅、钱玄同、刘半农、杨昌济、胡适、马叙伦、马寅初、李四光等都曾在此任教。
皇史宬
在东城区南池子大街南口东侧。又称表章库。明嘉靖十三年(1534年)建,全为砖石结构,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。主要建筑有皇史宬门、正殿、东西配殿、御碑亭等,四周围以朱墙。正殿建在高2米的石台基上,绕以汉白玉护栏,面阔9间,黄琉璃筒瓦庑殿顶,拱券式无梁建筑。殿门5洞,均为两重。室内有高1.2 米的汉白玉石须弥座,上置雕云龙纹镀金铜皮樟木柜152个。山墙上有对开的窗,以使空气对流。其结构具有防火、防潮等特点,是一座艺术性、科学性、实用性三者兼备的重要文物建筑。明清两代除储存各朝的“实录”、“圣训”、“玉牒”之外,还收藏《永乐大典》副本、《大清会典》副本及将军印信等也曾入藏。它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皇家档案库,也是研究“金匮石室”的典型建筑。
普度寺
在东城区南池南口东。旧址为元代的太乙神坛,明时是南城的洪庆宫。乾隆四十年(1775年)重修,次年改称今名。大殿建筑宏伟,台基高大,须弥座式,面阔9间,前出厦5间。黄瓦绿剪边殿顶,前厦为绿瓦黄剪边。檐出飞椽共3层,为建筑法式中少见。
雍和宫
在东城区雍和宫大街东侧。清康熙三十三年(1694年),在明代内官监太监官房旧址上为世子胤禛(雍正)所建,称禛贝勒府。在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后,改称雍亲王府。胤禛即位后,作为潜邸,一半改为黄教上院,一半为皇帝行宫,后行宫被焚毁,雍正三年(1725年)将上院改名为雍和宫。雍正十三年因停放雍正帝灵柩,从此雍和宫成为清帝供奉祖先的影堂,大部殿宇为喇嘛诵经之所。乾隆九年(1744年)改为喇嘛庙,成为清政府管理全国喇嘛教事务的中心。建筑占地广大,规模宏丽,院落5进。其中法轮殿建筑雄伟。殿内供铜质宗喀巴大师像,像后有五百罗汉山。万福阁为宫内最大建筑,黄瓦歇山顶三层楼阁,高达30余米,阁内有著名的檀香木弥勒站像,高26米(地面上18米)。阁左右并列永康阁和延绥阁,以悬空阁道相通,将三阁联成一体,成为一组宏丽轩昂的建筑群。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大的喇嘛庙。
国子监
在东城区国子监街。元明清三代的国家最高学府。始建于元大德十年(1306年),明初改北平郡学,永乐二年(1404年)复称国子监。门内的辟雍为国子监全部建筑的中心,与北面的彝伦堂形成院落。
辟雍
在国子监的中心。是清代皇帝来国子监讲学的地方。乾隆四十九年(1784年)建。为重檐黄瓦四角攒尖顶的方殿,坐落在有白石护栏的圆形水池中央。水池四面有4座石桥(圜桥),构成所谓“辟雍泮水”。
孔庙
在东城区国子监街。元、明、清三代祭祀孔子的地方。元大德六年(1302年)建,明永乐九年(1411年)重建。光绪三十二年(1906年)升孔子为大祀,将正殿(大成殿)扩建。正门名先师门,虽历经重修,但其斗拱形式,仍保存元代风格。门内院落3进,中轴线上的建筑,依次为大成门、大成殿、崇圣门及崇圣祠,先师门前有嵌琉璃砖影壁一座。院内有碑亭3座,东1西2,两侧还有进士题名碑198块。大成殿为孔庙的正殿,面阔9间,进深5间,四周有石护栏,是祭孔的场所。殿前左右有碑亭11座。院中古柏成林,内有四五百年树龄的除奸柏。殿后有一独立院落,即崇圣祠,为供奉并祭祀孔子先人牌位的地方。
进士题名碑
在孔庙大成门及先师门两侧。分列有元、明、清三代的进士题名碑198块。明清两代先后举行进士考试201科,取中进士共51624人。明永乐十年(1412年)以前的题名碑在南京国学。今碑文因风蚀字迹不清者很多,是研究科举制度的重要文献资料。
除奸柏
在孔庙大成殿前西侧。有四五百年树龄。传说明天启年间(1621-1627),宦官魏忠贤到孔庙,行至树下,被落下的柏枝打中,因谓柏树有知,惩罚奸佞,遂称除奸柏。
地坛
在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路东。明嘉靖九年(1530年)建,清代屡经重修。地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地祗神的处所,现名地坛公园。
钟楼
在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。旧址为元代万宁寺中心阁。明永乐十八年(1420年)建,后毁于火,清乾隆十年(1745年)重建。高约33米,全部砖石结构。楼内原悬有永乐年间(1403-1424)铸的大铁钟,后改悬有永乐年题款厚约27厘米的铜钟。
鼓楼
在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。明永乐十八年(1420年)建,清嘉庆五年(1800年)重修。鼓楼是明清两代向全城击鼓报时之处。现存楼上的一面更鼓,上有刀痕,即为八国联军所砍。
孙中山行馆
在东城区地安门东大街路北。1924年孙中山北上到京直至逝世均在此居住。现居室按其原状布置陈设。该宅原为民国初期外交部总长顾维钧的住宅。为三进院落,四周回廊环绕,花园幽美。孙中山当时住在花园前的正房里,内外套间。
智化寺
在东城区禄米仓东口路北。明初司礼监太监王振于正统八年(1443年)建,初为家庙,后赐名报恩智化寺。“土木之变”王振诛族。英宗复辟后,于天顺元年(1457年)在寺内为王振立“旌忠祠”,塑像祭祀。天顺六年颁赐藏经一部、经橱两座,供藏于如来殿。万历和清康熙年间曾重修。乾隆七年(1742年),御史沈廷芳奏请毁王振塑像。藏殿内尚存转轮藏一具。如来殿为两层楼阁,上层四壁遍设小型木制佛龛9000多个,称万佛阁,佛像保存完好。阁内明间顶上原有雕饰精美的斗八藻井,20世纪30年代被美国人盗去。
于谦祠
在东城区西裱胡同。于谦(1398-1457),浙江钱塘(今杭州)人。明正统十四年(1449年)蒙古瓦剌部入侵,英宗率兵亲征,败于土木堡(在河北怀来),被俘。京师危急,兵部尚书于谦拥立代宗,率军民奋勇抵抗,保卫了北京城。英宗复辟后,于谦以“谋逆罪”于天顺元年(1457年)被害。成化二年(1466年)特诏追认复官,将故宅改为忠节祠,万历时改谥忠肃。
东四清真寺
在东城区东四南大街。初建于元至正六年(1346年),明正统十二年(1447年)由当时任后军都督同知的穆斯林陈友捐资重建。景泰元年(1450年)明代宗敕题“清真寺”门额。有供礼拜的大殿、南北讲堂、水房、图书馆等,面积1万余平方米。大殿内金碧辉煌,雕梁画栋,三座拱门上刻库法体阿拉伯文《古兰经》经文,刻工精美。殿后的窑殿为穹窿顶结构。寺内文物图书荟萃。万历七年(1579年)“清真法明百字圣号”碑,碑阳刻汉文,记叙穆罕默德事迹,碑阴为阿拉伯文,中间刻“理本无极”四字;还有各种版本的《古兰经》,其中一部元代手抄本,文字工整清秀,保存完好。
孚王府
在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。原为清圣祖十三子怡亲王允祥后代的府第。同治三年(1864年),孚郡王奕譓分府居此,奕譓是宣宗第九子,因此其府第俗称“九爷府”。府邸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大门3间、二门5间、银安殿7间、中殿后殿各5间,各殿两旁均有配庑配楼,最后有后罩楼两层7间。是清代王府的典型建筑,也是北京现存较完整的少数王府之一。解放前曾为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校舍。
文天祥祠
在东城区府学胡同西口。又称文丞相祠。明洪武九年(1376年),为纪念南宋丞相文天祥而建于府学之西。万历年间(1573-1620)迁建于府学之东。清代屡有修葺。祠坐北向南,由大门、前厅、正殿(享堂)三部分组成。正殿面阔3间,进深1间,灰筒瓦悬山顶。殿中塑有文天祥像。屏风上书文天祥著名的《正气歌》全文。文天祥(1236-1283)吉州吉水(今属江西)人,抗元时被俘,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(1283年1月9日)在大都(今北京)柴市从容就义。
柏林寺
在东城区东北角。元至正七年(1347年)建,明宣德年间(1426-1435)及清康熙、韩隆时均有修葺和增建,清圣祖曾题额“万古柏林”。主要建筑有山门、天王殿、圆俱行觉殿、大雄宝殿和维摩阁。大雄宝殿内的三世佛塑像和维摩阁内的7尊木制漆金佛像,均系明代旧物。东配殿南北有康熙四十六年(1707 年)铸造的交龙钮大铜钟,高2.6米,钟的周围刻满了往生净土神咒,铸造细致精美。
北京东南城角楼
在东城区建国门南侧,北京火车站东南。明清两代北京内城东南转角处的防御性建筑。明初修筑北京城垣时,在内城的四隅各建一座角楼(其他三座角楼已不存)。外侧两檐间和四面墙上辟有144个箭窗(射孔)。它是北京旧城中仅存的一座角楼。
观象台
在东城区建国门立交桥西南。建于明正统七年(1442年),是一座砖砌的高台建筑。台上陈列著铜制的大型天文仪器,台下有以紫微殿、晷影堂为主的附属建筑群。明清两代天文观测都以此为中心,故亦称明清观象台。此台现存天文仪器有赤道经纬仪、天体仪、象限仪、玑衡抚辰仪等8件,均为清初制造。
茅盾故居
在东城区交道口南大街后圆恩寺胡同13号。是茅盾1972年后居住的地方。茅盾(1896-1981),浙江桐乡人。故居是一座两进四合院,占地878平方米。后院是茅盾生前居室和书房,室内全部陈设一一如故。
东莞东城哪里地方好玩?
答:东莞东城有以下景色:
1.松山湖
松山湖在东莞还是算比较出名的地方,最适合的是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,路边开的很艳,空气中也弥漫着桃花的香味,不管是骑行还是漫步其中,都会感觉神清气爽!
2.可园
可园位于莞城,交通便利,门票也就10元,貌似节假日免门票,具体的就不得而知了,里面的风景也还可以,反正值得一去!
3.银屏山
东莞第一高峰,位于谢岗,题主与谢岗比较接近的话,去那里爬爬山,欣赏一下那里的美景还是挺不错的。
4.水濂山
水濂山位于东莞的南城,虽说山不高,但是玩的地方挺多,左边是一个游乐场,右边是蝴蝶谷,中间是一个人工瀑布和人工湖,人工湖还可以划船,大概在30元左右,也有贵的,从人工瀑布那里上去,中间有一条石子小路,走着确实很有感觉,沿途的风景也还不错的!
5.茶山古镇
茶山古镇位于茶山,整体保留下来了年代较久的建筑,很多的大祠堂,要不要门票就不知道了,反正我去的时候没有要门票,风景一般,偏于古风的建筑,适合拍照,地方不大,也没有很惊艳!
6.龙凤山庄
龙凤山庄位于凤岗,是东莞4A景区,门票95元左右,是集摄影、游乐、观光为一体的旅游景区,里面还包含了各类的表演,很多情侣都在这拍婚纱照。
7.大岭山森林公园
位于大龄山,山不高,但是公园很大,山上的风景挺不错的,山里还有茶园,感觉挺好的。
8.旗峰公园
位于东城,毗邻虎英公园,节日去那里拜佛的人挺多的,里面的黄旗山很出名,山顶有个大灯笼,在东莞也还算比较出名!
9.虎门大桥
位于虎门,是中国第一座大型悬索桥,其主航道跨径888米,居中国前列,被誉为“世界第一跨”。是广州一深圳-珠海高速公路跨越珠江的一座特大型公路桥梁,东起东莞市虎门镇,与广州一深圳高速公路相接;西至番禺市南沙开发区。
10.威远炮台
也是位于虎门,威远岛南山前偏西南海滩处,临水贴浪,正控珠江主航道。是鸦片战争古战场遗址之一、虎门海口防务的主要阵地,也是我国保留得最完整、最有规模的古炮台之一。
11.华南摩尔
华南摩尔为与东莞万江,里面的游乐设施完善,老少皆宜,周边还有很多好吃的,还可以看电影,华南摩尔的万达影城算是东莞比较好的一家影院,我是这样觉得!
12.人民公园 位于莞城,去了N多次了,觉得不会再去了!
特色美食: 1.东城棉记糖水店 2.道滘牛肉丸 3.中堂槎滘鱼包 4.东坑糖不甩 5.塘厦碌鹅 6.厚街康乐南路 7.莞城细村 8.东城下桥水果市场 9.东城沃尔玛 买衣服之类的去虎门黄河时装城
东城一中和五环中学哪个好?
东城一中和五环中学都是西安市重点中学,各有优缺。
西安市东城第一中学是灞桥区基础教育的名校,西安市市级重点中学。地处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。坐落于西安市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纺织城的四棉,与城区内闻名中外的东坡赤壁互为呼应。东城一中创建于1964年,文化底蕴深厚,承载着文人学士报国济世的理想。占地100多亩的新老校区布局整齐,设施完善,风景宜人,是一座标准的高级中学。
西安市五环中学是位于西安市东郊纺织城的一所省级重点中学,近年来学校发展迅速,教育教学成绩稳步提升,在西安市灞桥区连续多年居于前茅。学校建设独居特色,花园式校园,彰显独特人文魅力。五环中学,现有两个校区(校本部和初中部东城五小校区),55个教学班,在校学生2700余人。学校面积5万多平方米,花园式的学校绿树成荫,翠竹婆娑,紫藤缠绕,山石玲珑,喷泉溢彩,亭台点缀,是莘莘学子求学的理想之地。
更多关于东城风景的文章请关注流量卡网哦。